当AI开始写代码,法律界和科技圈都坐不住了。最近GitHub上有个项目火了,开发者直接用GPT-4生成了90%的代码,结果申请软件著作权时被直接驳回。这事儿在程序员圈子里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AI就该被限制,也有人愤愤不平觉得这是技术歧视。
AI写的代码到底有没有著作权?
法律条文现在完全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按照现行《著作权法》,只有人类创作的作品才受保护,AI生成内容被归为"工具产物"。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程序员已经把AI当成了"数字同事",从代码补全到架构设计全程参与。北京某律所的知产律师透露,目前国内还没有AI生成代码获得著作权的先例,但美国已经有相关案例在审理中。
展开剩余60%最魔幻的是,同样一段代码,如果程序员手动敲出来就能登记,AI生成的就不行。有开发者尝试把AI代码手动重敲一遍去申请,居然顺利通过了。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审查标准,让很多从业者直呼离谱。某大厂技术总监私下吐槽:"我们现在要求程序员必须修改30%以上的AI代码才能提交,这不是逼着大家做无用功吗?"
行业正在悄悄形成潜规则
虽然法律还没明确说法,但市场已经自发形成了各种应对方案。头部科技公司都在悄悄建立自己的AI代码使用规范:有的要求核心模块必须人工编写,有的规定AI生成比例不能超过50%,最严格的要求每行AI代码都要添加特殊注释。
开源社区更是乱象丛生。GitHub上最近冒出大量"AI洗代码"项目,专门帮开发者把AI生成的代码改头换面。更夸张的是,已经出现专门针对代码著作权登记的"人工润色"服务,明码标价帮客户把AI代码伪装成人工编写。某位接私活的程序员透露:"改个变量名、调下代码结构就能多收2000块,这钱比写代码好赚多了。"
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职业
这场争议正在催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机会。代码审计师突然变得抢手,企业愿意花大价钱请人鉴别代码中的人工和AI成分。有培训机构火速推出"AI代码合规专家"认证班,三天学费8888元照样爆满。更前沿的创业公司开始研发"代码DNA检测"技术,号称能像查重软件一样识别AI生成痕迹。
法律界人士预测,最快明年就会有专门针对AIGC的著作权法规出台。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设立"AI辅助创作"新类别,或者引入类似专利制度的"AI代码登记"体系。但无论哪种方案,程序员和AI的著作权分成问题都将成为焦点——就像音乐产业要处理歌手和制作人的收益分配一样复杂。
发布于:北京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