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71岁的王大爷(化名)2个月前因为大便次数增多,来安医大一附院就诊,肠镜检查后竟然发现自己得了乙状结肠癌,医生赶紧安排王大爷住院,谁知道进一步检查显示,癌细胞已经转移到王大爷的肝脏上了。
癌症转移了?“拆弹专家”集体上演“绣花”功夫
面对患者高龄、转移瘤负荷重的挑战,来自肝胆胰及移植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介入科、病理科等科室的专家迅速启动多学科诊疗(MDT)并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一致认为手术是唯一治愈机会。为了提高治愈率,团队决定先为王大爷开展新辅助治疗,将肿瘤缩小至符合手术指征,再由两个学科共同为王大爷行外科手术。为了避免传统开腹手术和分期手术可能导致的风险与肿瘤进展,团队决定采用“同期腹腔镜联合乙状结肠癌+肝转移癌根治术”策略。
手术当日,在手术室、麻醉科、超声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的护航下,该院西区副院长、肝胆胰及移植二病区张文杰教授和徐庆祥教授团队率先上台,通过荧光和术中超声的定位,实施肝转移灶精准切除,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肝组织;随后,胃肠外科曹先东、周波教授“接棒”,在腹腔镜下精细分离腹腔粘连,完整切除乙状结肠肿瘤并完成一期吻合,保障肠道功能。整个手术从麻醉到复苏全程历时2小时,术中出血仅50毫升,仅仅通过几个小洞代替了原先的大切口。术后,王大爷便转回了普通病房,一周后便顺利出院。
赠送锦旗。
多学科专病门诊!转移性肝癌患者不再“漂流”
张文杰表示,肝脏就像“物流中心”,全身的血液都要在此“登记入库”,但癌细胞太狡猾,尤其喜欢通过门静脉“偷渡”进肝脏,而转移后的癌细胞能否根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所在。
由于及时的化疗和手术,王大爷重获新生,但依旧有很多转移性肝癌患者四处奔波,在不同科室间“漂流打转”,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生存期大大缩短。能否为这些患者建立一个多学科集中诊疗的平台,为他们赢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带着这样的初心,经过细致筹备,张文杰组织成立了转移性肝癌专病门诊,并由安医大一附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肝胆外科专家孙倍成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副院长、影像学专家李小虎教授及胃肠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放疗科、介入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坐镇。
专病门诊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诊疗(MDT)和精准影像诊断定位患者原发癌种和转移范围,结合患者身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并通过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动态监测的方式及时调整后期治疗策略,进行患者生命周期的全程管理,让“患者少跑腿,治疗更高效”,显著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除了开设转移性肝癌专病门诊外,安医大一附院已常态化开展肝癌患者多学科(MDT)诊疗工作,每周由孙倍成教授亲自牵头组织开展两次多学科讨论。“让患者只用挂一个号,就能得到全院各科室的保驾护航,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孙倍成表示。
目前,SECA I、SECA II和TransMet等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肝移植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患者的总生存期。安医大一附院在孙倍成的带领下,于2024年完成了世界首例猪到人的临床辅助异种肝移植,并常态化开展给两个成人受体的劈离式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血型不相容肝移植、多次肝移植等多项高难度手术。未来也将继续开展多项创新性手术,为更多家庭延续生命的希望,让爱和温暖在人世间延续。(赵丽媛 文/图)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